关于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风向,这场顶级盛会都说了啥?
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21日在四川宜宾开幕,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指数。


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指数包含全球、中国、企业三个维度,11个一级指标、46个二级指标。分析指出,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,近年来产业发展水平加速提升,动力电池产业不断集聚,前十的企业动力电池装机量之和占全球总数的90%以上。从装机量占比来看,亚洲在动力电池领域优势明显,全球前十的企业均在亚洲。


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指数的全球指数中,排名前三的分别来自中国、韩国和日本。从市场维度看,中国指数有较大幅度增长,主要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快速增加。从技术维度看,中、日、韩指数位列前三,美、德、法等欧美国家指数也呈现增长态势。此外,中、韩、美等国都较为重视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发布,中国标准出台数量占全球的比重超过40%。



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装机规模世界领先


在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举办期间,2021至2022年中国汽车动力电池及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同时发布,报告显示,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装机规模世界领先。


截至2022年6月,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累计达到531.9GWh,继续保持全球领先。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为295.9GWh,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共计154.5GWh,占全球装机量的五成,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中,我国企业占据6席,市场份额约为48%。


在氢燃料电池产业中,我国打造的示范城市群,有效促进了燃料电池市场的发展。我国正式批复了京津冀、上海、广东、河北、河南五个城市群方案,其中广东示范城市群目标数量最多,计划推广车辆10000辆,加氢站200座。从各个示范城市群的目标来看,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将达32305辆,加氢站建设接近400座。


中下游在为“碳酸锂”打工 上游赚得盆满钵满


大会开幕式上,在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发表蓝图后,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登台表示:“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汽车成本的40%-60%,我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?”。


同一会上,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称:“我们也要感谢电池行业和上游产业“任性涨价”,让我们不断去花钱,坚强地活下去”。


隔日,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回应:“宁德时代今年虽然还没亏本,但在盈利边缘挣扎,非常痛苦”。另“宁王”如此挣扎的原因,曾毓群称:“钱让原材料企业赚走了”。


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叫苦不迭,利润似乎都被上游材料厂赚了去,整个行业都在为电池原材料打工,而“碳酸锂”的价格一路走高。


2022年7月,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48.9万元/吨,同比增长422.6%,增速高于平均值212.2%。早在3月,碳酸锂的价格涨到历史高点50.0万元/吨,相较之下,近期价格有所回落,但仍呈波动上升趋势。


上游原材料价格高居不下,处在中游的电池企业强攻能量密度,曾毓群讲到:“10年内,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增长带来了续航里程6-7倍提升,成本下降80%”。


即便如此,电池企业还是难以承受原材料涨价。宁德时代一季度出现“增收降利”的经营困境,据财报显示,当季营收486.78亿元,同比增长153.97%;扣非净利润9.77亿元,同比下降41.57%;利润率2%,毛利率已降至近6年冰点值14.48%。宁德时代称,原材料价格上涨是毛利率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。



同时,下游的新能源车企也苦不堪言。广汽埃安财报显示,2019年、2020年、2021年净利润分别为负6.21亿元、负6.88亿元和负13.89亿元,连续三年亏损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研究显示,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利润低,甚至有企业在亏线维持,2021年,即使重资产负担较轻的头部新势力造车企业仍然亏损。


而身处上游的电池材料企业则赚得“盆满钵满”。据天齐锂业一季度财报显示,其总营收为52.57亿元,同比增长481.41%;归母净利润为33.28亿元,同比增长1442.65%;扣非净利润为28.34亿元,同比增幅高达1883.09%。2021年,天齐锂业归母净利润为20.79亿元,也就是说,2022年一季度赚了2021年全年的净利润还多。


车企加速“围剿”电池厂?


在论坛期间,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的一句“我在给宁德时代打工”引发热议。随后,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表示赞同曾庆洪的观点。


一时间,车企和电池厂之间的博弈再起。


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2年1-6月,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10.1吉瓦时(GWh),累计同比增长109.8%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也指出,预计到2030年储能需求将超过1T瓦时。


在传统的汽车产业供应链中,主机厂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,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情况却截然不同:动力电池占据电动车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,因此,供应链的话语权更多掌握在动力电池企业手上,尤其是头部动力电池供应商。


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,现在不光是要排队等芯片,还要和电池厂排队求合作。


所以,在今年的动力电池大会上,传统车企也开始有底气了。


曾庆洪指出,广汽埃安已经在筹建动力电池公司及动力电池量产生产线,推进电池自研、自产的产业化布局,实现自主可控的动力电池供应。


而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,吉利正在开发可以支撑用户更长里程需求的电池包,快充时间可以缩短到15分钟。


当然,最有话语权的还是比亚迪。比亚迪副总裁廉玉波说,“比亚迪是最懂电池的整车厂,也是最懂整车的电池厂”。


实际上,车企与电池厂的博弈很早就开始了。像宁德时代先后与上汽、广汽、一汽、东风等车企合作成立电池公司。


随着新能源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,电池成为决定电动汽车产品性能、质量、技术水平和成本等诸多因素的核心部件之一,掌握电池技术自然也就成为了整车企业的重要选择。


因此,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多点布局。像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,已经开拓了国内外不少客户。


值得注意的是,在今年年初,曾经“名不见经传”的欣旺达发布公告称,子公司获得19家企业高达24.3亿元的增资。这19家企业中就包括“蔚小理”等新势力,也不乏传统的央企国家队。


整个市场,俨然一副“围剿”宁王的架势。


企业间的良性互动和竞争可以为市场和消费者带来收益,但要想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动力电池行业持续发展,车企和电池厂之间还是要继续合作,协同创新。



未来动力电池的创新该走向何方?


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认为,续航里程已经不再是一个瓶颈,大家更关心的是充电时间能不能更节约、成本能不能降低、安全能不能可控。


所以,在这届动力电池大会上,新材料的应用,如何保障动力电池的安全性,这些领域被反复提及。


欧阳明高指出,动力电池行业在今后十年会经历三次技术变革。在未来两三年内,行业还会在锂电池领域进行大幅度创新。在2030年之前,固态电池的研发受到重视,现在日韩和美国在固态电池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,技术创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。


新能源车产业已进入“硬碰硬”的时代,技术是决胜未来的关键,已是业内共识。


基于技术专利视角,吉利对于电池领域的技术投入也是有目共睹的。根据第三方专利数据库平台智慧牙统计,截至到去年9月末,吉利在126个国家/地区中,拥有超过三千件电池相关专利申请,其中接近六成是发明专利。而专利申请数的增长曲线也揭示出吉利投入呈现集中加码态势,2010年到2013年,专利申请出现小幅增长,自2018年起迎来爆发期,年专利申请量突破400件。


目前,在主流的液态电池体系中,吉利已掌握从电芯、电池包到电池管理系统的全栈自研能力,并适配磷酸铁锂、三元软包、三元方形等多种主流技术路线。另外,吉利还提前布局了被视为下一代技术的固态(含半固态)电池赛道。


不难预见的是,吉利在电池等核心部件的全面布局,将是其稳步向汽车智能时代稳步迈进的底层基础。当然,吉利对于电池领域的布局,仅是对于车企拥抱供应链的一个关键方向,同时这也并非是其全部的科技“硬”实力的全部展现,芯片、卫星等高精尖领域也是吉利正在重点发力的领域。


比亚迪的刀片电池、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、上汽的魔方电池…目前,国内动力电池领域正打响新一轮技术升级大赛,这一赛道的行业门槛在不断提高。数据显示,我国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。1-6月,排名前10的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占比高达94.7% ,头部企业竞争优势明显。


数据显示,我国已连续五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消费市场 。机构预计,到2025年,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100GWh,动力电池将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。


回收领域逐渐升温


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,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也成为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,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此领域加码。


目前,废旧动力电池主要有两种途径进行回收处理:一是再生利用,是指将目前市场上锂动力电池中含有的锰、锂,以及更为稀缺的钴、镍等重金属资源提取出来;二是梯次利用,即拆解退役电池成模组或电芯,形成小型电池用于低速电动车、电动工具、太阳能路灯,或将多个完整的电池包合并,用于光伏、风能储能装置等领域。



今年2月,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今年着眼于满足动力电池等生产需要,适度加快国内锂资源的开发进度,打击囤积居奇、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。同时,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,支持高效拆解、再生利用等技术攻关,不断提高回收比率和资源利用效率。


如今,不少车企和产业链企业都在竞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这一赛道,如宝马、比亚迪、特斯拉、宁德时代、中航锂电、格林美、天奇股份等。其中,格林美5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,2022年,公司计划回收废旧动力电池和废料3万吨,动力电池梯级利用装配2.0GWh以上,同比增长100%,电池废料黑粉制造10000吨以上。


有机构预测,随着近两年动力电池回收政策高频发布,行业标准持续出台、规范化程度持续提升,行业市场空间释放愈发有保障,预计2030年电池回收市场空间可达1089亿元。


文章来源:格隆汇,懂车帝报道,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,搜狐汽车,昆明日报


返回列表 >
若您想进一步了解群瑞电力
可拨打服务热线,我们将真诚为您服务
400-088-5986
COPYRIGHT © 2020 河北群瑞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:鼎诺传媒